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冰心玉壶 夕阳金辉——“银龄计划”教师张瑞麟“边城”援教回眸-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文化

冰心玉壶 夕阳金辉——“银龄计划”教师张瑞麟“边城”援教回眸

张瑞麟,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教授。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馆长。兼任教育部高职高专广播影视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兼职教授。讲授中国文化通论、艺术学概论、中国石油文化概论、大学写作、基础写作、创意写作、应用写作、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出版《艺术概论》《艺术欣赏》《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阅读与写作》等教材,以及长篇小说《爹娘》第一、二部。


云南。新疆。

腾冲——海拔2700多米的西南边陲小城。

克拉玛依——维语“黑色石油城”之意,西北新兴石油城市。

大漠戈壁。

一条铁路笔直地通往远方,通往乌鲁木齐,通往北京。

夕阳余辉。

我伫立在铁轨下的人行小道上。风,越刮越猛,一种令人心悸的呼号声——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让我这一个大男人都有些瑟瑟颤栗。

听着呼号的朔风,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漠荒原,联想现实的自己,我不禁陷入一种沉思,一种内心的拷问,一种五味杂陈的心灵独白——

放弃“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放弃含饴弄孙自由快乐的日子,只身一人来到这里,究竟为了啥?到底图个啥?

这,不仅是我此刻的心灵问询,更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训问”。

——“不要问了,这是我的一点追求,也是了却几十年来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的些小情怀的一步。”

——“不为什么,也不可能为了什么!”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心安!”

厚重如是。简单如此。

重返课堂

“鹤发童颜”。

“精神矍铄”。

——学生对我第一次上课的评语。

退休三年后再次走上神圣的讲台。

先是在云南边城腾冲,走上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课堂,看着一双双久违了的求知若渴的明亮眼睛,听着坐满阶梯教室学生的热烈掌声,我再一次感动了,也动情了,我这样开场——“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在祖国的南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濡润、理解、参透其精神内核,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的责任和担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个好人,做个大写的人,还告诉我们如何亲家、爱国、胸怀天下。”一堂课下来,百余人的阶梯教室里多次响起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一堂线下课,使我找回了自我,增强了自信——一定要把每一次讲课当作我送给边疆学子的一份厚礼!

作业的批改是最辛苦的。我不愿意重走背对背批改,没有眼神和心灵交流的“呆板”“僵硬”的作业批改老路,尤其是作文批改法,不管有几十人还是几百人,我都要面对面逐一批改,一个一个同学的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地反复修改,直到同学自己满意,也让我满意为止。

不论是春风和煦的南疆,还是在十几级大风大雪和暴雨如注的大西北,风刮,吹不倒我;雨下,淋不怕我。我总要提前近一个小时来到教室,手把手批改学生的作文,教给学生写作的真谛。下课铃声响了,时钟已指向22:30,许多学生不急着回宿舍休息,排着队逐一等着我的“耳提面命”和逐字逐句的批改。看到他们“心领神会”的会心一笑和恭恭敬敬的深情鞠躬,我内心的喜悦感早已战胜了身体的苦累饥饿。当给最后一个同学讲完,回到宿舍,已是深夜12点多。我泡上一碗“康师傅”方便面,吃起来却是那样的香甜……

传帮带助力年轻教师成长

“别忘了,你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出多少钉!”这是我时刻不忘的自我提醒,一个老教师,一个来到教师奇缺的边疆高校,给学生上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输血”,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造血”,把自己的一辈子教学科研经验传给年轻教师,助力他们尽快成长,独当一面,这意义更加重大。

我难忘——每当我上课过累,是我所在系部的年轻教师捧上一杯咖啡,一碗清茶。

我难忘——每当我身体不适,总是年轻教师为我取药煎药帮我服药,用真情和陪伴让我战胜病痛。

我难忘——每次上课,年轻教师都要早早赶到,为我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我难忘——年轻教师每周都要挤出时间真诚谦逊地征求我对他们教学、科研和成长过程的意见建议。

我难忘——每周一次为年轻教师零距离传授如何备课,如何认知和制作课程ppt,如何进行科研的积累和科研成果的表达成形,使他们快速走上科研之路。

我难忘——在年轻教师思政课大赛中,虚心诚恳又充满才华的年轻人在我和另外几名老教师的指导下脱颖而出,荣获全校大赛特、一二三等奖的喜悦。

这些“难忘”时刻的汇聚,是我一生教育教学生命的无限延长,是我人生最大的慰藉和欣喜。

悉心捧起未来的花朵

悉心培育新人,教育培养一代有理想有志向,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可堪大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四年来云南和新疆两所高校的援教经历,回忆起来每每让我感慨,使我动容!

在两个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学生朗诵大赛,读书演讲大赛,写作大赛,创意大赛……在我的辅导下,总有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他们的创新创作能力、阅读写作和朗读水平在快速提升。

最值得我骄傲的是云南一个山村的孩子,一个理科生,经过几乎零起步的指导帮助下,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其网络长篇小说获得众多粉丝,一度能每天同时供稿两部长篇网络小说,成为湖南省网络作协会员。

还有新疆、四川、陕西和贵州等地的学生,在学习我的写作课后,将自己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投稿给网络文学刊物,很快被刊用,并成为网络刊物协议作者,每天不停地投稿,几年如一日,向专业作者迈出坚实的一步。

我所任教的写作课,学生们成立了“诗歌创作社”“散文创作社”“小说创作社”“论文写作社”“艺术鉴赏社”和“新闻社”等社团,每个同学都积极参加,开展写作,好多同学写出了数万字的小说和大量诗歌、散文与文学评论,才华初显,创作水平每年都有大的提高。有多名同学获全疆高校文艺评论征文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也是学校首次获得此项奖。

《克拉玛依日报》是当地唯一的一份城市党报,学生习作很少见诸报端。我教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有10余人次在该报上发表散文、小说和诗歌,有的同学作品是以整版篇幅被刊载,给同学们的创作以极大的促进。

每当一门课程结束,便有同学在网上留言:“老师我最喜欢上您的课了!一次不上就心慌的狠!”一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节课,许多同学发出了质朴真挚的心声,表达了对我这个老教师上课的肯定和喜爱,以及对我竭诚教诲的感激之情。有同学这样写道:“老师在每节课前都会早来很长时间,就是为了能在课前批改作业,还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供我们鉴赏,然后朗诵理解其内容。从诗词中我们学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学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求知精神,学到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豁达,领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张教授不仅传授知识,更多地是在塑造我们的品格。”也有同学写道:“(中国文化通论课)是一门令我一生难忘的课,也十分幸运地遇上了一位令我终身难忘并感恩戴德的尊师,您的课是我做人做事的价值导引,文化的内涵不仅浮于表面的内容,更沁入我的骨髓,透彻我的灵魂。永不会忘记最后一课您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我也必将在您的教导下,传播中华文化,做一个专一、勤劳、正直的人。感慨良多,汇为三句话,以表感恩: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功成报师尊。”

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的表述,对我真的胜似千金,真的让我感到莫大的慰藉——来边疆援教走对了路。

为建新专业出谋,为“文化润疆”助力

真的没有想到,在浩瀚的大漠边城,在小我的有生之年,竟能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为建设安定、富裕、美好、幸福的边疆,为西部地区培养一代新人做出令当地政府、学校、师生以至多个领域的人们所期盼的贡献。

——讲授这里多年需要开设而苦于无人讲授的八门课,受到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欢迎和感动。

——指导并协助该校教师筹办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至文化艺术学院,并担任专业主干课程和指导专家。

——能为国家“文化润疆”宏大工程助力,每年为当地新入职的上千名年轻公务员讲授“公文写作”。

——能在党报倡导的宣传媒介“微电影”中参与策划并作主人公之一身体力行宣传“为疆来,为将来”——银龄教师为新疆的建设发展培养人才而来,学生为自己成长成才成为祖国建设可堪大用的人才而来。

协助院校领导  为教学科研把关定向  

指导和监督日常的教育教学,为年轻教师健康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稳健发展出谋划策。我在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被聘为学校教育督查组副组长,每周要抽出两天时间听每位老师的授课,并从多方面提出课上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第一年被聘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每学期若干次指导讲评年轻教师教学大赛。第二年被聘为学校教育督察组成员,每周都要有三到四次听课评课,受到年轻教师的真诚感谢,许多年轻教师主动登门求教,我都要一一耐心解答。

这些都像校长总结的那样:“发挥银龄教授的经验、热情和能量,对于边远高校的年轻教师无疑是难得的福音,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能在晚年,在祖国需要的大西北高教讲坛上做出力所能及又被教师和学生肯定的工作,确实令人欣慰,让我心安。

克服困难,坚定信念

来到云南、新疆,我一直埋头在做,也收获了无尽的开怀。然而,一个人来到边疆,困惑、困窘和困境等现实困难接二连三地出现,不停地考验着我。

困惑。比如初到云南,自己准备的讲义和讲授的内容,对于西南边疆300多分入学的学生来说好多人听不明白,很少产生教学课堂的积极主动呼应。我主动反省自己,查找缘由,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听明白,逐渐到学生乐于互动、主动回答问题,最后喜欢上我的课。

还有,年轻教师的授课量奇高,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科研。而我却根据自己的经验,要求我的两个助手每学年申报一个科研课题,写出并发表一到两篇科研论文,给年轻教师巨大压力。我也给学校提出尽可能减少年轻教师的课时、给他们腾出足够的科研时间的建议。可是,学校严重的生师比失衡,教师上课已经是最紧迫的刚性需要了,怎么办?我只能鼓励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结合课程撰写教学体会和学术思辨文章等,不让自己的思想停下,不使自己的笔头滞涩,不让科研精神迷失。这样,很多上进心很强的年轻老师克服诸多困难,坚持撰写科研小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

还有,两个学校都是,要么没有图书馆,要么图书馆中的有关图书资料奇缺。做过教学部和图书馆负责人的我深感忧虑,五次三番提出加强图书资料购置的意见建议。在我不停地强烈呼吁下,两个学校的图书购置费大幅提高,还把我选为学校图书馆馆员“参政议政”。

困窘。首先是来到一个陌生地方,衣食住行的适应问题。云南四季如春,风景优美,但由于海拔较高,生活上烧水不能开到沸点,做饭做菜基本都是夹生。我的身体适应不了这些问题,闹肚子就是家常便饭,一年下来瘦了17斤之多。但我还是咬牙坚持到一年合同期满,回京治疗两个月,稍好,又向教育部提出去新疆援教。

新疆地处大西北,与国内其他城市有时差,吃饭、睡觉、上课时间都要延后,胃口的适应等都是问题。上课时间延后,公选大课最后一节下课常常是夜里十点半左右,再加上回答学生提问和面批作文,常常回到宿舍已经是12点多了,再自己做点吃的,或者吃点方便面凑合一下,好长时间身体明显不支。

困境。克拉玛依地处大西北。校区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空旷荒凉。每当春秋刮大风,我住在宿舍楼北侧房间,那种声音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说“鬼哭狼嚎”一点也不为过。我和许多老师每当遇到刮风天,夜里大半宿是不敢入睡的。另外,连续几年在潮湿的宿舍里生活,患上了内湿的毛病,经常感冒,闹肚子、发烧等,而每次都是吃点小药顶过去,坚持上课。

课时超多,身体勉强支撑。每学年我要上288学时的课,每周几乎周一到周五都有课,周六日还有大量学生活动指导、年轻教师指导教学科研等。尤其是阶梯教室上大课,一百多人的课,每次课结束,一句话也不想再说了。疫情期间我最后一个“阳”了,恰好又赶上期末,那学期有中国文化通论和艺术学概论两门大课,每门课两个班,每班100人,连续上四天,又是全校各专业通选,无法调课,又不能停课,我只能在线坚持上课,每讲几分钟就咳嗽好一会儿,就是这样,我硬是坚持讲了两周,后由“阳”转“阴”,转为线下上大课,一节不差地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却落下了嗓子疼痛、嘶哑甚至失声,最后嘶哑疼痛无法讲课,不得不结束援教。

风出奇的大。一次白天刮大风,瞬时达到13—15级。下课后我从教室回宿舍,被大风刮得不能自主,越刮越快,眼看着就要撞上前面的大树,我眼睛一闭,双手护着胸部,想着撞上大树胳膊断了可以,心脏不能撞坏。可巧,还有两三米了,风向突转,把我刮转了方向,躲过了一劫。我暗自庆幸,也自我解嘲:看来老天还是要我在这里多做点贡献。

几点感怀

四年,人生长河中短暂一瞬。对个人来说,这段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短。四年的援教生活表面上是我在帮助别人,在援助别人,其实,我得到的回馈是巨大的,它对我内心的触动和精神的重塑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

一是自我人生价值的活生生展现。

几十年的人生履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我深深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存在的,那就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周边,对社会,对民族有所助益的人。为什么见到教育部有关银龄教师西部援教的通知后,我不暇思索就报了名,很快实现了自己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就要去做点有益于他人、帮助他人的事,即使在遥远的边疆农村。在云南和新疆的四年时间里,本着这一主导思想,我每天都努力多做一些别人需要帮助的事情,可以说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大至课程教学——由于当地院校教师奇缺,我承担了8门课程,其中有六门是我从来没有讲过的。别人周六日、节假日尽情地游览西部之大美山川,我却没有一刻不在准备后几个学期的课程;小到帮助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朗诵,写作等。每做一件事都倍感人生价值的实现,那种苦累痛并快乐的体验是难以言表的。

二是克服困难远赴边疆的精神重振。

退休,被人们认为是人生事业的终点。可是,60岁,又是人生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的高点,尤其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是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段,也是家庭内外处于无忧无虑无需诸多牵挂的最佳时期。可是,退下来无所事事,一身能量无处发挥,确实感觉很是无聊无味无奈。教育部这个“银龄计划”,无疑给我们吹来了一股重新振作起来的春风。整装出发,来到西南边陲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迎来的是与年轻教师和青春勃发的学子的相处,事业感,成就感,助人感,收获感,价值实现感……每天都有一缕缕荡漾的春风,使我的情感有所寄托,让我的精力有所释放,催促我抓住时间的分分秒秒,做,多做些力所能及,又是他人他地所急需帮助的事。每当一节课结束,得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每当一次重要的教学指导完毕,得到的是领导和同事的夸赞的感谢语;每当一次教学大赛,我指导的青年教师手捧奖状向我致谢;每当我指导的学生获得省、市、区、校竞赛大奖……真的比我自己获奖还要高兴:自己的情怀和夙愿在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为此,常常夜里辗转反侧,激动开心不能入睡。

三是帮助急需帮助的人和事是人生最大的快慰。

一般说来,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退休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是人之常情,也是老年人所追求的境界。而对于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一生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都是对学生,对祖国未来的培养教育,成为使命和天职。我曾作为教育部教师教育考察团负责人之一到过陕北、川南考察中小学教育,每每令我触目惊心,心如刀绞,难以平静,早就下决心要在可能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那里做帮扶孩子的事。退休后的偶然机会得到了我这样的条件可以赴边疆援教,长期蕴含的情怀一下子得到释放。当我来到滇西,来到西北,受到当地校领导和师生热诚的欢迎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真的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快慰:几十年埋在心底的想法得以实现,能够在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做些帮助他人的事,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出现,尽自己全部所能做出想做,也是别人所需的事情,开心快慰溢于言表。

四是数十年积累的知识本领得以施展受到好评后的启示。

客观地说,高校任教一生,六十岁到了退休年龄,每个人身体状况是不同的,而每位老教师一生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的丰富,科研能力的攀高等却是相同的——此刻已达到人生的高点,也是教学科研游刃有余的最佳时期。此外,家庭的拖累普遍减少,上有老下有小状况普遍有所改观,到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最佳时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形象地描绘出我们这一批人的心志心态和心性。来到云南,尤其是新疆,面对高考录取线高出一本线60分以上的学子,我们这些老同志受到的欢迎和爱戴出乎我们的预料。不论是教学课堂的听讲,每学期公选课(“中国文化通论”、“艺术学概论”)都是在开选5分钟内被抢完。有的同学连续选修,同时向别的同学介绍这两门课,激发大家选修的热情。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创意写作”“公文写作”“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等,除了专业同学必选外,还有不少外专业同学选修。每当学校举办阅读演讲、专题演讲和诗歌散文大赛等,同学们总是要找到我们,请我们指导,指导后确实进展神速,大多获奖。青年教师基本功授课大赛,我指导的教师获得学校和自治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在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科研方法上对年轻教师的帮助,使其进步很快。在两个学校,我分别做过《怎样做个好教师》的专题讲座,用自己一生的经历给全体青年教师以启迪,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老教师在学生中的信任度颇高,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就是在人生成长和婚姻恋爱受到挫折时也有不少学生第一时间想到了我们这些老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真挚的引导规劝帮助,学生们精神面貌不同程度地有了改观,重新树起生活的风帆,乐观向上成了主旋律。

这些都告诉我,退休后及时选择“银龄工程”,奔赴边疆支援西部高校建设,是一个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是人生关键时期一个关键、恰当的选择,也是一个人生难以忘怀的举措。我将为此次选择感到庆幸,也为人生的这一步感到欣慰,更是心安。

人生自古无人不追求快乐。孟子“三乐”是我们做教师的人生座右铭:“父母安在,兄弟无恙,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这也成了我的很多学生的人生座右铭,他们写在与我告别的赠言中,令人感慨系之。

与云南,与新疆援教结束前,我的学生赠送给我王昌龄那首《赠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感人至深!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道出了古人晚年日落西山的消沉和无奈。今天自己和数百位“银龄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为,恰应反其意而用之:“晚来情正浓,只身赴边城。玉壶冰心见,夕阳金晖映。”

人生长路尚漫漫,吾侪仍需再求索。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