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MOOC 形式 彻底开放大学优秀课程
继 2016 年两会之后,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再次提交 MOOC相关提案,此提案的主题是“立足现实,超前布局,实施互联网 + 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在他看来,MOOC 在中国一个值得追求的愿景是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MOOC将成为教师的一门“业余爱好”
MOOC的哪些特征使得它将成为教师们的一门业余爱好呢?在李晓明看来,主要有四:
可以从零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MOOC制作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初始成就感容易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满足最低的设备要求,办公室或家里都可以是合适场所。
追求卓越,有很大发展空间。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过程上,MOOC作为一个作品,其制作都让人感觉到学无止尽,个人水平可以不断精进。与他人合作,则能带来新的视野与乐趣。
不孤独,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开放教育已成大势。当教师们意识到MOOC人人触手可及,常常兴奋不已。而一旦自己的MOOC上线,寻求交流的意愿更是溢于言表。这是MOOC成为一种爱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获得回报。自己做的MOOC,除了个人欣赏,打磨完善,开课者之间的切磋可以带来愉悦。还有一个新维度——开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中,感到自己的MOOC帮助了并不相识的学员,是一种高阶回报。
借鉴CC许可协议实现良性共享
截至目前,国际主流平台已有约4000门MOOC课程,来源于近300所大学。中国主流平台已有约2000门课程,来源于约100所大学。不可否认,近几年来,MOOC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几千万学习者。
MOOC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物种,有互联网基因,具备开放性特征。但是,在李晓明看来,MOOC是否能被广泛应用依然不确定,大范围应用的关键在于,在知识产权安排上坚持有效的开放共享精神与实践。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自己的意见:借鉴CC许可协议,既保护MOOC作者的著作权,又排除影响开放共享的障碍。
举例来说,北京大学的一门MOOC课程在华文MOOC平台上线,并同意采用协议。按照协议,其他大学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在平台上学习这门课,还可以将课程引入到自己的校内平台上,更方便学生学习。其他MOOC平台也可以上线这门课程,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服务。但是,各大平台若有意对这门课程做商业利用,需要经过课程作者的同意。
“课程作者也可寻求商业运营。”如果另一所大学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采用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或者修改了某些内容,形成一门新的MOOC,不需要征得作者同意,但必须指出修改部分的来源,并且共享出来。
“如此一来,国家认定MOOC的广泛共享应用就有了基础,各种应用创新层出不穷,进而推动MOOC持续发展。”李晓明说。
多方力量促成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考、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各方的努力为MOOC建设打下认知基础和技术基础。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分批认定几千门国家精品开放在线课程(MOOC),明确“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方式。
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全球看来,也滋生一些很严峻的问题,比如恐怖袭击、社会分化。李晓明相信,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贫穷、宗教等,而在于愚昧。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有预见,并付诸实践。因此,李晓明在今年全国政协会上再次提出“立足现实,超前布局,实施互联网+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提案,他倡议利用MOOC来全面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以应对进一步全球化可能带来社会分化的严峻挑战。
这样的愿景,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高校以及社会力量一起来促成。
政府号召大学不断将自己的优秀课程以MOOC形式开设出来,彻底开放和学习免费,鼓励和支持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助教的参与。
在百花齐放的MOOC基础上,遴选并组织形成若干种“基本高等教育”课程套餐,例如每套20门课。这样的套餐,主要定位于通识教育,旨在提升高中毕业起点的青年人的文化与心智水平,包括人文精神、社会知识、科技素养和学习能力等,达到系统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在李晓明看来要通过社会宣传,号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年轻人按套餐免费学习,完成后获得结业证书。这种证书的意义在于对人们自我实现的一种鼓励,不需要强调与其他传统学历对应,但这种学习经历与成果显然可以作为一个年轻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增值服务。例如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以及创新的学历衔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