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谈党史】从《新青年》到“新青年”
一声号角可以唤起希望, 一种思想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一百多年前,出现了这样一本杂志,它较早地在中国系统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这本杂志,助推了革命洪流滚滚向前,浩浩汤汤!它就是——《新青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建立,使国人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中国的未来在何方?中华民族将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意识到:要救中国,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救亡图存的希望在青年,而青年的希望在先进的思想。就这样,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诞生了!
何谓“新青年”?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应该“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是的,青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理应成为社会的先驱和民族的栋梁。
《新青年》杂志的出版,就像一夜春风,使中华大地万象复苏。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一批党员、第一份党刊、第一个党的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等,相继在《新青年》编辑部诞生,《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对一代中国青年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可以说,《新青年》铸就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
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谈到《新青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邓小平同志回忆说:“最使我受影响的是《新青年》第八九两卷及社会主义讨论集,我做工的环境使我益信陈独秀们所说的话是对的。因此,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五四运动两年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新青年》崇尚的自由、进步、民主、科学等历史命题,让无数爱国青年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开始了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
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了已经迈入新的时代,回眸这段历史依旧让我们热血澎湃,《新青年》的精神回响犹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殷希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们看到在今年的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有白衣执甲,逆袭出征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有攻克科研难关,“把梦做上天”的哈工大紫丁香学生维纳微型团队;有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铺就致富路的好支书程桔;还有在援荆防疫站场因公殉职的王烁……当代青年正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绘就新时代属于自己的青年画卷,他们生于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他们正是伟大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
从《新青年》到新青年,是一棵树摇动了一片森林,是一滴水澎湃了整个大海,是一个呼唤引起了声声呐喊!从《新青年》到新青年,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换,不变的是红色血脉的赓续,是历史责任的担当,是民族复兴的坚强脊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