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正当其时-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正当其时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指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和信息时代同频共振。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信息化2.0可谓正当其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印发后,正确解读教育信息化2.0、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段升级成为教育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线学习》杂志记者专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请他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对教育信息化2.0的意义进行权威解读。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记者:陈宝生部长强调,从党的十九大开始,我国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您曾表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将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雷朝滋: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支撑。我们如今推进的教育现代化是信息时代的教育现代化,不是工业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更不是农耕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根本任务是构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又强调要“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因此,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并且要“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顺应信息化社会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发展定位,从全局角度谋划信息化发展问题;把握发展重点,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能力素养,充分考虑信息化过程中人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保障,确保信息化各项要素得到持续加强。重点从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创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开展面向教学过程的精准教学评价、推动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等6个方面来系统推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面向“强起来”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记者: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广多年,有哪些可以总结的经验?

雷朝滋:我们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教情,注意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的特征越来越清晰,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即一个核心理念、两条基本方针、三大关键举措、八类应用模式。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两条基本方针就是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三大关键举措就是将转变观念、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基本方式,将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八类应用模式包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等。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也必将在下一步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记者: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雷朝滋: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地区之间不平衡,贫困地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或者质量还不够高;有用、好用的优质资源不丰富,资源开发和应用服务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推进深化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还未充分显现;信息化的有效运维急需保障,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认识和观念问题,即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缺乏深刻认识,这是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要通过政策指引、工作部署、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校长、老师深化认识、提升能力,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

记者: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国从教育信息化1.0阶段迈向2.0阶段有何标志?您能否勾勒一下实现信息化2.0的教育形态?

雷朝滋: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迈向2.0。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1.0阶段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起步和普及应用,也可以说是推进“教育+互联网”的具体行动。十九大之后我们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段升级,启动教育信息化2.02.0阶段要全面深化应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要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使中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是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下,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更加适合的教育;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更加人本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平等的教育;是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更加可持续的教育。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必须对传统工业社会框架下构建起来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变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以应对信息化社会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记者:杜占元副部长提出,加快融合创新发展,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2.0行动计划具体的行动部署是怎样的?

雷朝滋:今年2月,陈宝生部长主持召开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明确指出“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核心工作就是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口号是‘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4月,教育部召开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杜占元副部长再次强调要“加快融合创新发展,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性工程,2.0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八大行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把信息化打造为中国教育的世界名片

记者:中国教育信息化始于向国外学习,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如何处理国外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关系?

雷朝滋:诚然,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起始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教情,注意发挥制度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进展与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我们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应邀在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抢占国际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在深圳举办了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2015年和2017年在青岛与我国联合举办了两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分别发布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青岛宣言》和《青岛声明》,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有一批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还有不少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我国专家能够给予指导。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本土经验和国际视野的关系,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做法,也要立足本土,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同时,要充分总结我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成熟的本土经验,加强研究,不断深化,有效推广,逐渐将本土经验上升为国际理论,为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张世界名片。

记者:请您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谈谈2.0行动计划的意义?

雷朝滋: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化对未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仁川宣言》中提出的“优质学习”对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兴趣驱动、文化沉浸及能力培养等都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改善教育系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成为各国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其中,美国2017年发布的新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7)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德国2016年发布“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提出在全德范围内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和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各教育领域的潜能。亚洲国家也意识到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韩国2014年发布“第五个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总体规划”。新加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Plan2015)中强调,要建立连接的ICT学习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制订了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新时代正处在与信息时代的历史交汇期,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要培养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和信息时代同频共振,既要保障教育的规模,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堪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重任的多样化人才。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信息化2.0可谓正当其时。

人工智能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变革

记者:以前的教育信息化更多是与信息技术相联系,2.0行动计划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为什么?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新气象?

雷朝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刻变革。它对教育、学校、教师的深刻影响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正如杜占元副部长分析的那样,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改变了各行业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挑战。当机器学会思考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创新思维和谋划未来的能力。其次,它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供更具智能、更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还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智能导学。2016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使用AI助手回答在线课堂上400多个学生的近万个问题,3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竟没有察觉对方不是人类。再次,它改变了教师角色,知识传授的工作越来越多可以借助智能技术来完成,教师的重心更多地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人格塑造等。

2017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对“智能教育”的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努力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同时,为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和业态的影响,教育部在2.0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中作具体部署:要“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记者:上面您谈到了“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这两个概念。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用哪个概念比较合适?

雷朝滋:“教育+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实现对现有教育的增强与优化,提高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进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4个阶段,“教育+互联网”对应起步与应用阶段,信息化逐步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互联网+教育”对应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阶段,信息化将对教育产生深刻变革,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十九大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步入2.0阶段。教育信息化1.0阶段,我们已经完成它的起步和普及应用,教育信息化2.0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化应用,推动它从融合走向创新。2.0行动计划就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