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榜样】“全国劳模”苏保信:匠心成就大师梦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安徽省铜陵电大杰出校友苏保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苏保信,出生于1980年,铜陵电大2013年秋季工商管理本科班毕业生,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人。在公司里,他年龄不大、资格不老,能取得如此成就,赢得大家的认可,究竟凭的是什么?
小徒弟成“黑马”,勇夺全国冠军让人刮目相看
苏保信第一次让同事们刮目相看,是在2006年。
铜陵精达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2000年,刚毕业不久的苏保信入职时,甚至不太明白公司主要产品“漆包线”是什么。
“我是学计算机的,在公司用不上,当时是生产车间的操作工,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学,就要用心学,别人下班了,苏保信却不走,凑到设备旁跟老员工学,别人看他谦逊,也愿意指点一二。一年后,苏保信就能独立操作车间的所有设备。
2003年,公司检测部门内部招检测员,为了接触更多的设备,学到更多的技术,苏保信主动申请并成为一名检测员。
检测,是产品质量把控的关键,不但要求对产品特性、加工环节有充分认识,还要熟悉各种检测设备。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苏保信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简单来说,我们生产的漆包线,就是铜丝外面涂上绝缘体,但铜丝和绝缘体的特性控制,却是十分复杂的。比如说绝缘漆厚度大概是50、60微米,要经过20次涂覆才能完成,每一层都非常薄,而且对产品是否符合客户需求都有影响。”如今,说起技术。苏保信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但16年前,他对这些是真的一窍不通。
谬纳新印象最深的,是苏保信刚到检测中心后,每天忙完手头的活,又开始往检测员身边凑,各种检测设备都想上手试一试。2004年,成为检测员后,苏保信更是整天泡在检测室里。
为深入了解产品特性,苏保信一遍遍地啃专业书籍,为了明白进口设备操作方式,买来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
“当时有一本叫《漆包线》的专业理论书,我看到第三遍,才勉强把所有字都顺畅地读下来。”苏保信的努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所以2006年公司让他参加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时,还有老员工怀疑他是不是有关系。
很快,苏保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了。以公司预选赛第3名的身份进入华东区预选赛,苏保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在最终的全国总决赛,他又拿下了全国冠军,成为那届比赛的年轻“黑马”。
刻苦钻研,不断破解技术难题跻身国家级大师
夺得全国冠军的苏保信,被破格晋升为“技师”,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此后,他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于2008年获得了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28岁就成为高级技师,苏保信并没有满足,他开始尝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凭着刻苦和钻研,一个个生产难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
2008年左右,苏保信在工作中发现,整个行业的产品检测与客户需求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
“当时产品的特性参数都是单项的,可客户对这些并不在意,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综合特性,也就是产品好不好用,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保信通过研究,最终发明出一种检测漆包线综合特性的检测设备,并获得了专利。
小试牛刀后,苏保信坚定了进行技术创新的信念,他立足岗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多次解决了检验和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和检验成本。
2013年,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此后陆续通过铜陵市、安徽省认定。2015年7月,“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社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成为精达公司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2015年,经过3年时间的上千次试验,苏保信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特种扁平电磁线”,不但开拓了市场领域,还成为行业引领。2017年,苏保信团队研发的“高端制冷设备用毛细铜管空心漆包线”,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统计,十多年来,苏保信先后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
“以前我不知道师傅为什么这么拼?后来我明白了。”2017年大学毕业的江涛,是苏保信的徒弟,2018年9月的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一个客户找到精达公司,希望他们能提供一款变频漆包铜扁线,这款产品公司从来没做过。面对全新挑战,苏保信本可以慢慢研究,但他却带着大家加班加点,通过一个月攻关,成功将产品研发出来。
后来,江涛问苏保信为什么非要天天加班?苏保信回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未来。(来源:人民网)
